科目 名称 | 参考书目 | 考试大纲 | 备注 | |
机械原理 | 1.《机械原理》(第九版),孙桓、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2.《机械原理》,刘送永、王洪欣、杨金勇主编,科学出版社,2025年。 |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通过机械原理科目的考试,考察学生是否了解通用机械的组成原理,是否掌握机构运动分析与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否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原理、传动特点与设计方法,是否理解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的原理,是否了解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分类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否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机械系统方案的拟定方法。 机械原理科目的考试要求掌握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与力分析原理;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的分类、传动特征与设计方法,掌握机械动力学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分类与应用,了解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过程。 二、考试范围 1.绪论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 2.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与空间机构的组成及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与分析以及高副低代方法。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构速度分析的速度瞬心法,机构运动分析的矢量方程图解法,机构运动分析的解析法。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构件惯性力和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图解方法,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5.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机械自锁的应用与分析。 6.机械的平衡 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原理与计算,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与计算,平面机构的平衡与计算。 7.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方法,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8.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与传动特征,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平面多杆机构的传动特点和应用。 9.凸轮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及特性,盘形凸轮轮廓线的设计,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10.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其齿廓曲线选择,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切削原理与根切现象,渐开线变位齿轮传动特点,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及传动特点。 11.齿轮系及其设计 齿轮系及其分类,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轮系的功用,行星轮系的效率、类型选择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12.其他常用机构 其他常用机构的类型与传动特点。 13.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14.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案的拟定。 三、试题结构 考试时间为3小时,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分析计算题、图解分析题、应用分析题等,总分为150分。 | 需携带直尺、圆规、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 |
877 | 材料力学 | 1.《材料力学》(第三版),马占国、左建平、严圣平主编,科学出版社,2023年。 2.超星平台在线课程《材料力学》 。 |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广泛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学习各工科课程的前提。本课程考核考生对内力、变形、应力、应变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及应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理论对工程构件进行分析设计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1.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2.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 3.低碳钢和铸铁在拉、压、扭时的力学性能; 4.电测原理及应用; 5.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6.杆件在拉、压、扭、弯等变形时的内力,并作出相应的内力图; 7.连接件的强度计算; 8.用理论计算方法分析构件的应力和变形,包括静不定问题和组合变形问题; 9.正确掌握并运用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条件对杆件进行校核和设计; 10.一点应力状态、广义胡克定律、强度理论; 11.压杆稳定的概念及压杆设计。 三、试题结构 1.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试题类型 主要题型有填空题、计算题等。 | 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请携带三角尺或直尺等画图工具。 |
338 | 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第四版),朱圣庚、徐长法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生物化学是培养从事食品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相关的设计、生产、管理、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基础课程,为使学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顺利开展相关研究课题,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和调控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包括糖化学与代谢、脂化学与代谢、蛋白质化学与代谢、核酸化学与代谢、酶化学、维生素、激素及代谢调控等内容。
1.考试时间 180分钟 闭卷 2.试题类型 包括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计算题。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不得在试题上答卷。 | |
801 | 微生物学 | 《食品微生物学》(第四版),董明盛、李平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 |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微生物学是培养从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基础课程,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并深入探讨微生物在生物发酵、食品安全的实际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与食品制造、保藏、腐败变质的基础关系,能识别食品工程、生物工程中与微生物相关的关键环节;初步运用微生物学基础原理,解释食品发酵、防腐等简单实际问题。 二、考试范围 包括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及贡献、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及其主要区别,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非细胞生物-病毒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常见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基本类型及应用场景,微生物生长的特点,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及控制思路,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物质代谢,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思路,基因工程、原生质体融合的关键步骤,菌种退化的原因及简单复壮方法,常用菌种保藏方法的原理、食品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抗原、抗体的概念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的规律,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食品发酵中常用微生物及作用,微生物发酵食品的种类、工艺及其控制措施,常见发酵食品的基本微生物原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理及环境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食品保藏与杀菌的基本方法及原理等内容。 三、试题结构(包括考试时间、试题类型等) 1.考试时间 180分钟 闭卷 2.试题类型 包括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计算题等题型。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不得在试题上答卷。 |